內蒙古醫科大學報
《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》(雙月刊)創刊于1959年,是由內蒙古醫科大學主辦的刊物?,F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(中國科技論文核心期刊)( 2008、2010、2011版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目錄期刊),曾獲Caj-cd規范獲獎期刊獎,并被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》、《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數據庫》、《中國學術期刊(光盤版)數據庫》、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》、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》、《中文科技資料目錄》、《全國報刊索引》、《中國藥學文摘》和《中國醫學文摘》( 7個分冊)等國內外大型數據庫收錄。主要刊載基礎醫學、臨床醫學、民族醫藥學、中醫中藥學、預防醫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、進展及科研動態。開辟有論著(基礎醫學、臨床醫學、預防醫學)、蒙醫藥論壇、技術與方法、經驗交流、短篇、綜述等欄目。
本刊為:RCCSE(B+)(2020第六版),科技核心(2020自然科學),維普收錄,萬方收錄,知網收錄,超星收錄,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,
論著\基礎醫學、臨床醫學、預防醫學、蒙醫藥論壇、技術與方法、經驗交流、短篇、綜述等
-
國家圖書館館藏
-
國際藥學文摘
-
維普收錄(中)
-
萬方收錄(中)
-
知網收錄(中)
-
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(日)
-
統計源核心期刊(中國科技論文核心期刊)
-
Caj-cd規范獲獎期刊
-
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
-
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(CJFD)
-
中國科技期刊核心期刊
-
中國學術期刊(光盤版)全文收錄期刊
《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》來稿須附單位科研部門介紹信,說明文稿的真實性、無一稿兩投、不涉及保密及署名無爭議等論文相關證明。
《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》來稿通過網上投稿,附圖稿件需提供原始圖片。本刊不退稿,請作者自留底稿。投稿后請及時在本編輯部網站上查詢。本刊對錄用的稿件有刪改權,凡涉及對原意的修改將征得作者同意。
來稿首頁需以腳注標明以下內容:(1)作者簡介:第一作者姓名、出生年、性別、民族(漢族略)、所在單位、技術職稱、學位、詳細地址、聯系電話、E-mail;(2)如有通訊作者,請注明姓名、技術職稱、學位、所在單位名稱及郵政編碼;(3)基金資助的課題請注明項目名稱及編號。
凡被錄用的稿件,將納入《中國學術期刊(光盤版)》、《中國期刊網》等全文數據系統,如有異議請在投稿時書面說明。
《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》對撰稿的要求
題目:力求簡明。中文題目一般不宜超過20個漢字,中、英文題目含義應一致,且不含非公認縮略語。
作者署名:標于題目下,并注明作者單位全稱(中英文)、所屬省份、城市及郵政編碼。多位作者分屬多單位時,在不同單位作者名的右上角和單位名稱前用阿拉伯數字標注。英文摘要前需列出全部作者姓名(漢語拼音,姓氏的每個字母均大寫,名字首字母大寫,雙字名中間加連字符)、第一作者工作單位名稱、所在城市名、郵政編碼和國名。
摘要:論著及綜述文稿均需附中、英文摘要,論著類論文摘要采用結構式摘要,包括目的、方法、結果(應給出主要數據)及結論四部分。中文摘要200字左右,英文摘要400個實詞左右,同時列出3~8個關鍵詞。
正文:論著撰寫5000字以上,應包括“引言”、“材料與方法”、“結果”和“討論”4個部分撰寫;經驗交流應分為“臨床資料”、“結果”和“討論”3部分撰寫,綜述撰寫>7000字內容,正文內容一般分成3級,依次用“1”、“1.1”、“1.1.1”作為各級標題序號。
圖表:每幅圖、表應有簡明的題目,論著及綜述類文稿均需附相應英文圖題、表題。表格采用三線表。插圖繪制清晰,照片對比度好。每幅圖的背面應貼上標簽,注明圖號、作者姓名及圖的上下方向;本刊每版可排版6幅圖(6cm×5.5cm/幅)。
參考文獻: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,依照其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標出。參考文獻中的作者列出第1~3名,超過3名時,后加“,等.”,英文“,et al.”。外文期刊名稱用縮寫,以《Index Medicus》期刊刊名編寫表為準;中文期刊用全名。每條參考文獻均須著錄起止頁。參考文獻以近5年為主,論著10~15條,綜述>20條為宜,其中近3年內文獻≥50%,英文文獻應≥50%。
格式如下:
[期刊]:前3名作者,等.文題[J].刊名(外文應按《IM》所用縮寫),年;卷(期):起頁-止頁.
[書籍]:著者.書名[M].版次(第一版可略).出版地:出版者,出版年:起頁-止頁,或著者.篇(題)名.見(英文用In):主編.書名[M].版次.出版地:出版者,出版年:起頁-止頁.
?